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智能算法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
12月15日,“向美而行”美育浸润行动项目:“提纯——从《休戚与共》谈花鸟画形式语言的建构”在广州岭南书院·隔山书院(十香园纪念馆)举办。活动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联指导,由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广州岭南书院·隔山书院等主办。“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金奖得主、广州画院专业画家罗玉鑫举办讲座,深入分享《休戚与共》创作以及自己形式语言构建历程。
在讲座中,罗玉鑫首先介绍了自己“提纯”的艺术观念。“提纯并不等于简单化。”在罗玉鑫看来,“简单化”没有经过反复思考与推敲,而“提纯”则是化学术语、指将混合物中的杂质分离出来以此提高其纯度,最终在视觉上产生冲击力,传达出特殊的心理感受或情感体验。
过去,花鸟画由于常常被视为没有主题性,在全国美展入选获奖所占的比例极少。如何在花鸟画题材中寻找到主题性与艺术性的平衡,是罗玉鑫一直思考的关键点。她的作品《归路》曾入选“第十一届全国工笔画作品展”,作品通过刻画蜷缩在铁笼里的果子狸、狗、猫和穿山甲,来探讨保护野生动物的社会问题。
“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精神内涵,而非对现实的简单复刻。”《休戚与共》在获得“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金奖之后,罗玉鑫也从中有了新的思考:无论是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苏轼的朱竹,元明的墨花墨禽、百鸟朝凤,还是中国山水的三远法、游移式透视法,都并非真实的描绘:“无疑这些例子都在告诉我们,艺术需要打开想象力,它并非是科普再现,而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外化。”
在罗玉鑫看来,工笔与写意也并不矛盾,同样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她认为,好的工笔也有写意的一面,应该反对的只是过于“工匠”、过于“制作”的工笔画。
问答环节上,一位来自美术院校的学生提出“应该如何从写生中转化为创作”的问题。罗玉鑫建议,写生是一种视觉经验的积累。当观察与思考得足够多,再去往创作的层面思考,自然就能找出可以表达的内容。不过,她同时强调,艺术家在选择题材内容时最好契合自身的生活与环境,找到与自己生活气质相关的内容,而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否则会显得别扭。她建议,每位创作者都要找准自己的“人设”,进而很好地融入画面,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画设”。
南方+记者 杨逸股票50倍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