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重塑岭南“海上香路”文化品牌专题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在广州举行。会议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南方杂志社指导,东莞市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大岭山镇人民政府、南方经济研究院联合主办,省文史馆馆员、省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及有关领域专家学者、相关企业等40余人出席,围绕《海上香路——中国与世界》(以下简称为《海上香路》)一书展开交流,就重塑岭南“海上香路”文化品牌深入探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
重塑岭南“海上香路”文化品牌专题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会现场。《南方》杂志 李梦醒 拍摄
自2023年底,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 (文史馆) 牵头开展“海上香路”专题调研,收集大量文献资料,一年来实地走访海口、屯昌、琼中、儋州、东莞、中山、江门、茂名等地,现场调研香料企业及科研机构,与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座谈交流,最终完成参事建议及《海上香路:中国与世界》一书。该书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约13.6万字,一经出版就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12月3日至4日在广州举行的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选用该书(附英文摘要)作为国际交流用书。12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致贺信,表示:“中国期待同各国携手创造有利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推动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各国现代化,谱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调研组人员合影 受访者供图
《海上香路》的选题背景:“一带一路”乃大鹏双翼
2013 年 12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党中央统揽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营造有利周边环境的重要举措。形象地说,这‘一带一路’,就是要再为我们这只大鹏插上两只翅膀,建设好了,大鹏就可以飞得更高更远。”“一带一路”乃大鹏双翼,既回应了传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独特价值,又形象地阐明了“一带一路”倡议在新时代的宏远意义。《海上香路》选题、立论,即以“一带一路”乃大鹏双翼为宏观背景。
《海上香路》的核心议题:发掘并重塑“海上香路”,为“大鹏双翼”增添劲羽
回顾历史,“海上香路”并非新概念,而是与海上丝路、瓷路、玉路、茶路大体平行的概念,四者既有重合,也有疏离,承载的文化意义也略有不同:比如海上丝路、瓷路、茶路几乎都以中国为始发港,而香路多以中国为抵达港,有时也以中国为始发港;前三者更像是单向海路,而后者无疑是双向海路;因此“海上香路”更能体现中国与世界双向交流、文明互鉴的精神要义。
《海上香路——中国与世界》书影。《南方》杂志 李梦醒 拍摄
在经济全球化出现退潮迹象、全球文明交流面临严峻挑战的当下,如何在以香路为代表的厚重历史资源中汲取智慧,突破人类共遇的困局。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平衡驾驭从中国看世界、也从世界看中国的“双螺旋”,驱动中国经济和人文更好融入世界。在这个意义上,“海上香路”正是为“大鹏双翼”增添劲羽。
《海上香路》的主要内容:线面结合,勾画香路过去、未来史
本书共七章。第一章借助点染手法,简笔勾勒海上香路的双向格局,即中华香料出海之路和异域香料泛海来华之路;第二章凸显线性叙事,梳理中华五千年用香史如何从宗教祭祀到伦常日用转变;第三章以空间腾挪为主,记述异域香料经由各大港口来华的盛况,“海上来香”对中华文明生成的局部影响;第四章以点带面,着重渲染中华代表性香料在海外引发的文化效应;第五章聚焦理念革命,以宏观视野阐释传统香业借助科技和文化创新向现代香业的转型;第六章着眼于产业,全景式扫描现代沉香业的现状、痛点与破局之路;第七章放眼全球,自由畅想世界香业及海上香路未来史。
专家共同探讨《海上香路》的理论价值
在现场,会议主持人、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党组成员黎泽林指出,香文化是与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并列的四大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一块瑰宝。海上香料之路起源于古代,不同于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主要是单向输出,香料主要是双向流通。海上香路的双向流通性、香料文化的独特性,使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和人文交流更加复杂多样。
“从其文化价值来看,海上丝路、海上香路带来了不同文化圈之间的交流互鉴,也赋予了岭南文化鲜明的海洋文化禀赋与开放包容敢为天下先的文化品格,因此说‘一缕平安香,半部中国史’。”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所(文学研究中心)所长詹双晖向《南方》杂志记者说道。
现场热烈讨论 南方杂志 李梦醒 拍摄
广东省文史馆馆员、省社科联原主席田丰认为,《海上香路:中国与世界》一书最后提出的重塑“海上香路”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角度。他强调,重塑应包含两个层面:首先是产业重塑,沉香产业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不仅涉及生产规模的扩大,也包括贸易方式的创新。其次是文化重塑,“海上香路”文化代表着开放包容、互联互通的精神,要讲好岭南沉香故事,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除了高度认可《海上香路》一书选题的精准和高度,充分体现了作者敏锐的眼光和独到的见解外,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南方日报社原社长、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原主任杨兴锋认为,重塑海上香路,能够以人文历史为经,以现代经济为纬,“以香促文”,“以文促香”,既能够讲好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文故事,又能够深化与香路沿线经济体的经贸合作,为经济全球化、经济人文化注入思想活力。
“新媒体平台直播电商的崛起,国潮文化也迎来了一波热潮。越来越多的‘ 95 后’‘00 后’通过短视频和直播方式爱上了传统中式熏香。年轻人通过焚香、品香,感受着传统香文化的魅力。岭南沉香以其独特的香气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了消费者关于中式美学的传统想象和审美体验,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广东省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省政府参事,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赖斌作为课题组代表说道。
除了对文化传播方面的观察,与会嘉宾还谈及沉香产业发展的观点。“目前而言,沉香产业还是以玩赏性的手串、线香、精油、香粉等为主,而在与大健康、中医药等方面都还没有走出瓶颈,导致产业一直无法走出低水平竞争的局面。”广东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广东省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会长、广东省人大文化咨询专家张承良在会上发言指出了当下存在的问题。
“加强沉香进出口贸易政策宣传,鼓励企业推出深加工产品,抢占国际沉香产业千亿市场。加强与海上香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争取在沉香资源保护、品种选育、高效种植、功能开发、加工、贸易等领域深入合作。”广东省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省林业局原一级巡视员彭尚德说道。
中山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孔庆夫提出,建议东莞相关部门以《海上香路》本论著为基础,对本书研究的莞香产业内容等,实现“可视化”的转化和推广,通过不同时长的短视频、短广告、长广告,以及系列性纪录片的拍摄等,进一步扩大东莞莞香产品、行业和产业的内涵式和高质量发展。
东莞市大岭山镇党委委员叶淑帆介绍,大岭山通过成立岭南莞香专业合作社,整合资源,引导合作社成员抱团闯市场,拓宽莞香生产经营渠道,实现多方共赢,助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莞香产业创新发展。以“龙头企业+行业标准+生产基地+农户”模式,推动莞香产业由传统非遗文化项目向文化产业转变,由传统农副产品向工业产品转变,由传统的线下交易向线下线上相结合转变,让莞香更好地“飞入寻常百姓家”。
广东沉香山沉香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汪科元谈到:“沉香不是药,但可以与其他药材结合。我们也和北京大学、同仁堂进行了沉香与药的结合开发。我们所熟悉的藏香主要成分也是沉香。产学研用才能打开沉香发展新天地,才能为广东与其他沉香产地进行更高科技的差异化竞争。”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 | 李梦醒
【通讯员】周智慧
【本文责编】张蓓蕾
【频道编辑】周丽娜 陈冰青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林若川 蒋玉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网上配资可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