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的资金流向数据方面配资炒股优秀配资,主力资金净流出220.36万元,占总成交额2.76%,游资资金净流入341.56万元,占总成交额4.28%,散户资金净流出121.2万元,占总成交额1.52%。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中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重提到“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并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塑造人格,为全面深化改革培养践行者和推动者,为社会和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材。思政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关键力量,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其教书育人能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与民族希望。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引领下,思政课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提升,可从“强底气、提才气、接地气、下力气、增勇气”五个维度,就提升引领力、说理力、亲和力、感染力、创新力五个方面进行深刻探索与实践,以构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能力体系。
强底气:坚定“四个自信”,立德树人,提升引领力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一重要论述,为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指明了方向,也提供了底气。信仰,就是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最坚实的支撑和底气。它源自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的理论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刻认同的道路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豪感的文化自信,以及对党的制度、方针、政策准确理解和坚决拥护的制度自信。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必须立场鲜明地高扬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不断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优势、文化优势及时有效地融入教学之中,确保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同时,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转化为教学自信,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做到心中有数、从容应对,在课堂上自信满满地传播真理,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提才气:打磨专业能力,站稳讲台,提升说理力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这一论断精准揭示了思政课的内在要求,明确了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看家本领—讲道理的能力。提才气,是指打磨专业能力,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广泛的知识视野以及出色的教学技能三个方面的专业能力上下功夫,提升思政课教师讲道理的能力,即说理力。首先,专业知识基础是思政课教师的立身之本。这既要求教师在理论功底上不断精进,也要求教师在理论实践上具有广度,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其次,广泛的知识视野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必备素质。除了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还应广泛涉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以广博的学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是提才气的重要一环。思政课教师应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技术,如多媒体、网络平台、虚拟资源等,提升课堂的互动性和吸引力,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思政课教师还需不断学习新知识,紧跟时代步伐,以丰富的学识和独特的才气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从而更有效地传播真理,提升说理力。
接地气:落实“三贴近”原则,契合学生需求,提升亲和力
思政课既要顶天也要立地,既要讲信仰讲道理,也要讲生活接地气。接地气,是指思政课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到教学语言需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契合学生需求。思政课教师应将思政教育植根于生活的土壤,紧密关注学生学习生活面临的问题和成长发展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社会实践情况,确保教学内容既具有理论高度,又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能够学以致用。同时,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全面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民生问题,回应社会关切,使思政教育更具时代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此外,接地气还体现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上。思政课教师应采取贴近学生、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互动问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度。同时,教师还应避免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使用更加贴近学生日常表达的教学语言,用生活实例解释抽象概念,用故事化的方式讲述知识点,用流行文化元素融入教学,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的亲和力,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
下力气:躬耕教育事业,勤勉敬业,提升感染力
下力气,是思政课教师以深厚的教育情怀和对教育、对学生的深沉热爱为基石,展现出的勤勉敬业、无私奉献和不懈努力。教育不仅仅是“注满一桶水”,更是“点燃一把火”,旨在激发学生内心的潜能与激情。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一项既长期又艰巨的任务,它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深切关怀,对知识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社会正义的坚守的情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他们更注重传递一种情感、一种态度、一种精神,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典范,被誉为“大先生”。
为了点燃学生心中的火,思政课教师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将这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细致入微的备课、精心设计的课程,以及对学生学习、成长、发展的全面关怀,用实际行动诠释“教师”的真正内涵。这样的教学状态,不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更加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更能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思政课的温度与魅力,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在思政课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知识,更点燃了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为他们的成长之路注入无限的活力与希望。
增勇气:直面问题挑战,敢于改革,提升创新力
增勇气,指的是增强思政课教师面对新时代的新挑战和新要求时,不畏困难,勇于创新的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要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和思维方式,需要“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这无疑伴随着挑战和风险。所以,这种勇于面对挑战和解决问题的决心、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式自我革新的精神,成为思政课教师在新时代下不可或缺的品质。思政课教师应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勇于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之中,不断推动思政课程的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为思政课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和研究课题。面对这一历史机遇,思政课教师需要拿出足够的勇气去迎接挑战,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融入时政热点、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更加生动、形象、有效的教学方式将改革的理念和要求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勇气引领教育的变革,用创新塑造教育的未来,为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时代赋予思政课教师新的使命,“五气”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只有具备坚定的底气、渊博的才气、贴近实际的地气、不懈奋斗的力气和改革创新的勇气,思政课教师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同时,这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作者】谭胜兰[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本文责编】莫群
【频道编辑】周丽娜 陈冰青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林若川 蒋玉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4年第24期
配资炒股优秀配资